最新消息Hot News

Hot News 最新消息

20220630
家庭關係-我的孩子最近常常對我不禮貌106年

我的孩子最近常常對我不禮貌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爸爸:「小倫你是不是該去讀書了?電視已經快燒掉了!」

小倫:「再一下下就好了……

爸爸:「已經第五個一下下了,你可不可以先把功課做完,少看一點電視?」

小倫:「煩死了,知道啦,讀書比較重要,一直講,你真的很嘮叨ㄋㄟ,每天碎碎念。」

爸爸:「你不能負責任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還敢嫌我囉說……

小倫:「是你要求太多,明天還放假,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做,就不能讓我看一下電視,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嗎?」

爸爸:「你做事都是這樣拖拖拉拉,逃避責任,沒有原則……

小倫:「我哪有,最好是喔……每次都要強迫人家……」

 

  這樣對話的場景,我想家裡有小孩的父母一定都不陌生,「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可能在自己心裡問不下一百次,為什麼現在的小孩那麼難教,怎麼講都講不聽,固執己見,而且說話沒大沒小,「一言九『頂』」,很不禮貌,不斷挑戰父母的極限,好像不知道自己在跟誰說話,讓做父母的每天與孩子在憤怒的情緒中拔河,開始懷疑自己教養的功能,甚至焦慮孩子未來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孩子,著實讓人容易感到挫折與懊惱,現代父母該如何看待這群成天只想做自己的孩子,又該如何教養他們,才能讓他們在溫暖和諧的親子關係中成長,並保有做父母的尊嚴與教養功能。

 

用正向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反抗

    現在的孩子成長於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加上少子化,個個都是寶,從小意見就很被大人重視,要吃什麼?穿什麼?到哪裡玩?大人都很習慣聽聽他們的意見。而且網路普及化,資訊發達,孩子接觸到的知識與所受的刺激,遠比大人們想像的要多很多,如又受到外在不良媒體或同儕影響,親子衝突當下所迸出來的語言,有時真的讓人不敢相信這是我的孩子。

    面對喜歡頂嘴,意見很多的孩子,儘管讓人很難招架,甚至討厭,但我們不得不在心裡承認這樣的孩子智力、語言表達力通常都比較高,甚至能在頂嘴的過程中學會應付衝突、建立自信,想到這裡或許可以讓憤怒的父母親稍稍感到安慰。

    孩子與我們生長在不同的世代,所學習到的知識、信念與價值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親子間意見的歧異與衝突在所難免。孩子勇敢為自己發聲,其實是好現象,代表孩子長大了,開始有思考的能力,而且能夠勇於表達。我們常要孩子具備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又怎能要求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的聲音,當個乖乖聽話的孩子?或許孩子回應大人的方式與態度不是那麼正確,但這也是親子間開啟對話的契機點。

 

學習接納,聽懂孩子內心的想法

   被強迫要求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應該沒有人會開心吧!所以面對父母親要求自己不感興趣或認為不重要的事情,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反抗態度及不耐煩語氣,應該很容易被理解。做父母的如果一味用高壓的方式,去逼迫孩子服從,只會增加親子間的衝突;或者因為反正也管不動,乾脆就放棄管教,導致孩子的行為更變本加厲。

    此時,做父母親的不妨蹲下身,深呼吸、冷靜下來,先試著理解與接受孩子當下的感受,不要受孩子的情緒影響,流於口語上的意氣之爭。改用好奇、正向的態度,好好的聆聽孩子的內心,聽懂他們到底在想什麼、要什麼,再順勢引導溝通,找到可以同時滿足彼此的好方法。父母親千萬不要強迫灌輸自己的價值觀,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照我的方式就對了;或者被孩子反抗的行為激怒,以更大的情緒回應,這樣子只會擴大親子的裂痕。

    增進親子關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是與他站在同一陣線,有任何問題或困難都可以來找他商量討論。其實,再怎麼樣頑劣的孩子,內心深處都還是渴望得到父母親的關注與了解,家長只要用同理的態度,溫暖傾聽與和緩訴說,就能慢慢靠近孩子,洞察孩子真正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尊重與選擇空間,讓他們從中學習自我負責。

 

父母,應轉身學習觀照自我

    面對孩子不如預期的行為與情緒反應,父母可以覺察自己的慣性反應是懲罰:「現在不馬上關掉電視,接下來一個禮拜都不准看電視。」恐嚇:「你不聽我的話,就不要當我的孩子。」抑或是讓他內疚:「為了你,我花這麼多心思,犧牲這麼多,你居然還說出這種話」每一種反應都可能是過往生命的重現,或是自己內在心理狀態的投射,大人可以試著有意識的檢視自己慣性的反應,看看自己的內在,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反應。

    例如你可能會發現,懲罰與恐嚇是源於自己做父母的權威不容許被挑戰的價值。憤怒的情緒,背後其實是擔心自己孩子不如人而產生的焦慮激化反應。每次看到孩子不用功讀書就會讓你勃然大怒,是自己從小就因為功課不如人,被認定沒能力、不長進,飽受責難。對孩子表現不滿,其實是源自於對自己表現不滿。對每一件事情都要不斷地再三提醒與叮嚀,是源自於自身的焦慮與不安全感,或者對自我要求完美的個性,不容許犯錯。

 

  許多父母很努力的教養孩子,給孩子很多的資源與學習機會,但孩子並沒有接收到這滿滿的愛,反而覺得痛苦,產生抗拒與不滿。這時做父母的在委屈與失落之餘,應該要去分辨這些給予,到底是自己內在的需求,還是孩子真正的需要。「父母可能只是在滿足自己童年的失落,或者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映出我們內在的課題,在了解孩子之前,要先了解自己,會讓自己避免受傷,也減少與孩子的衝突。

 

  關係,是親子間相互影響與改變的關鍵,唯有經營好親子關係,才有機會對孩子有好的影響。學習當父母親是一輩子的課題,每一次的挫折、衝突與的自我懷疑,都是讓我們學習做一個更好的父母的開始。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願意不斷的學習、願意轉身看見自己,就是給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