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之後,「張老師」陪伴您健康轉移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小敏(化名)原本是個個性活潑、開朗,深受學校老師及同儕喜愛的女孩,但最近發現小敏臉上的笑容消失了,常常獨自在夜晚裡哭泣,每天也都食不下厭,身為母親瞭解女兒是因為和男朋友分手,才變得每天都行屍走肉般,深感難過,但又不知道怎麼分攤女兒內心的痛苦…。 |
愛情觀越來越開放,青少年對於愛情的問題種類複雜度也愈來愈高,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近一步深入交往,一旦深陷便容易無法自拔。在艾瑞克森的發展階段,青少年期(12~18歲)正處於自我認同,主要是建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團體中所占的位置,若此階段發展良好的話,會讓自我覺得受認同以及提升自信心,但若此階段遇到挫折時,便會感到生活無目的、方向,甚至感到徬徨迷失。
在「張老師」基金會1980輔導專線在103年共計服務了86,705人次,其中,「感情問題」在求助問題中排名第三位,當各個世代在面對人際關係中的感情問題時,總是需要更多的耐心以及方法處理,而「感情問題」當中,又以「分手」議題占最多、其次為「衝突」與「溝通」。顯見,在許多民眾遇上感情問題時,總是需要協助的,更何況是人生歷練少的青少年朋友。
因此,「張老師」基金會呼籲此時的家長及師長可以開放且健康的心態陪伴青少年,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感情問題,會失落、會傷心在所難免,加上近日常出現音感情問題而出現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在青少年面對感情失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這麼做:
忠誠陪伴:父母親及師長需先心理準備,因失戀的青少年在此過程中,容易因為失落而對生活造成影響,例如:吃不下、睡不著、依賴網路、暴飲暴食…等,因此,父母親及師長要能「傾聽」孩子、關心孩子,家長要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低落,也要能覺察自己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應避免言語上的責備,讓孩子盡早脫離憂鬱狀態。
面對事實
引導孩子坦然地面對失戀,接受「已分手」的事實,找到宣洩的管道,不要壓抑情緒,並告訴孩子感情為兩情相願,若最後結果不如預期,也應該學習承擔、學會放手,建立負責的態度,不把分手的原因怪罪於對方,反而是從這次感情的失意檢討,作為下次戀愛的參考。
走進人群
鼓勵孩子走進人群,除了可以暫時脫離那個讓人低落的狀態,亦能協助自己走出悲傷、認識不同的人,進而建立自己新的人際交往圈,藉著每一次走入群體,把自己的想法訴說出來,聽聽別人的意見,較容易跳脫出悲傷的氛圍。
適當轉移
鼓勵孩子在療癒的過程裡,接觸新的事物,發展自我喜好,也可以找陪伴者一起,重拾生活重心,透過學習新的事物,適當地轉移重心。
勇敢求助
當孩子心情煩悶超過兩週,應盡速尋求專人協助,尋求學校的輔導室資源,或是專業的心理輔導機構。「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除了提供電話輔導外,也提供函件輔導、面對面晤談服務以及網路輔導。
近日因感情問題出現的社會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因此,在與需要自我認同的青少年談論感情的失意時,我們要能夠給予青少年正向的支持力量,「張老師」陪伴您在分手之後,健康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