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Hot News

Hot News 最新消息

20220629
感情關係-喜歡還是愛?青少年的感情世界102年

喜歡還是愛?青少年的感情世界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當前青少年的感情世界

  艾力遜(Erikson)認為青少年階段為人格發展中的重要階段,此時期的青少年是介於兒童期和成年早期之間。他不再是兒童,卻也沒有足夠的成熟度去面對成人世界的生活;外表上看似一個成年人,但是對事情的想法、做法卻不見成熟、穩重。而人類人際關係發展過程有好幾個階段,青少年時期剛好處於「同性密友期」與「異性群友期」這兩個階段。此階段的青少年渴望擁有推心置腹的同性好友,也喜歡有一群異性朋友,並從中學習如何與異性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但,現今傳播媒體發達、網路世代長大的青少年,輕而易舉的從這些管道獲取許多資訊,尤其,目前台灣電視偶像劇盛行,各家電視台為了刺激收視率,許多偶像劇除形塑戀愛對象都要是俊男、美女,有體貼、浪漫的特質並且要無條件為對方付出之外,偶像劇的劇情和畫面都越來越火辣、激情,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之下,容易對感情產生錯誤的迷失。況且,電視劇情、網路資訊良莠不齊,對青少年來說都不是最適當的教材。

  台北市教育局100年公佈,99年全台北市共發生20多件中學生意外懷孕事件,平均每月超過1.5件,顯見校園兩性問題的嚴重性。100年5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公佈調查,發現大多數台灣年輕人的第一次性經驗年齡由99年調查的16.8歲提前到15.9歲。女性早熟似乎已成為趨勢,平日應及早留意青少年身體變化及感情生活,以免發生未成年子女因不懂如何處理意外懷孕而釀成悲劇。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今年四月對全國五到八年級之間、一千四百多位中小學生所做的「兒少戀愛觀與行為調查」顯示,小五至國二的兒童青少年中27%曾談過戀愛,平均每4人就有1人談過戀愛,逾10%交往對象是網友,23%的人談戀愛交往不到三個月就分手,維持交往一年以上者僅10%左右。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於100年年底針對有戀愛分手經驗的青少年進行「青少年處理戀愛分手」調查,成功訪問202名年齡介於12至26歲。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平均經歷4.04次分手,最高達30次,有戀愛經驗的青少年年齡最低只有12歲。近三成受訪者經歷分手時會出現「敵視對方」的負面情緒。可見「速食戀愛」及「早熟」情況相當常見。

  從兒童福利聯盟調查中也發現,有4.3%的兒少可以接受和交往對象發生性行為,有51.5%在對方有「進一步要求」時不會拒絕,7.4%認為只要喜歡對方,願意屈居當第三者,從這些調查結果顯示兒少對愛的「行為」採取「開放」的態度但對感情的「認知」卻是懵懂、無知。另外,台中「張老師」中心於今年5月-6月進入中部地區國、高中學校,收集2,287位12歲至18歲青少年有關性行為態度調查,四成一青少年認為在戀愛中為滿足雙方生理需求,可發生婚前性行為並且有助於提升感情,三成五青少年擔心如果拒絕男友性行為要求,男友可能不再愛我,因此,將性行為的發生當作維繫感情的唯一元素,有了「愛我就要給我」的錯誤迷思。因此,「張老師」呼籲青少年面對男友要求性行為時要秉持:愛很大,我做主(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愛小心,我負責(為自己行為負責任),以導正青少年兩性教育方面的認知。

 

喜歡還是愛?

  Sternberg(1986)提出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三種元素: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

親密:與伴侶間心靈相近,互相契合,互相歸屬及親近的感覺;屬於愛情的情感成份。

激情:強烈地渴望與伴侶結合,促使關係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相關的動機驅力;屬於愛情的動機成份。

承諾:則包括短期和長期兩個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個體「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的部份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係所作的持久性承諾,也就是願意和對方相守的意願及決定,屬於愛情的認知成份。

 

    「喜歡」是與異性彼此間相似性高、興趣相投、能夠相互尊重;而「愛情」則會讓一個人產生思念、關懷、親密的行為。事實上,青少年在情緒及人格發展上較不穩定,個人的情緒經驗亦容易導致戀愛關係起伏不定,另外,青春期的孩子面對異性交往,常常無法分辨異性對他的吸引是「喜歡」還是「愛情」,這是青少年時期常有的現象。正當的兩性交往能夠提供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學習機會,但青少年在身心尚未成熟且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若過早陷入異性交往的漩渦,常常會影響到生活作息與課業學習,以及必須面對事件發生後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及後果。

 

當青少年遇到問題,習慣尋求協助的方法

  根據101年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孩子遇到感情煩惱時,僅三成會詢問爸媽,大部分都是和同學 (53%)或交往對象討論 (48%),有12%的兒少會自己上網找答案。

  高雄「張老師」中心於今年8月進行「青少年生活困擾調查」,在1,868份問卷分析後發現:對青少年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朋友,居首位(27%);其次是父母(25%)及家人(23%);當感受到困擾時會找朋友及同學佔6成,「父母」則不到2成(18%)。另外,112位(6%)青少年表示會以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來處理困擾,這種以自傷及傷人的方法解決困擾的方式值得注意。因此,家長應提高警覺並且有效處理,避免問題惡化。

  青少年階段父母在親子互動上需要更多的了解及溝通。而哪一類型的父母親會使青少年願意跟他們訴說心中的困擾:「值得信賴」最為重要(22%);「了解我」及「願意聽我說」居次(21%);「經常鼓勵我」(20%),從以上的數據顯示要讓青少年願意打開心防,必須讓他們覺得被信賴,而且要有耐心去傾聽他們的心聲,說了以後會得到鼓勵且不會挨罵,如此便能讓他們願意揭露心事。

 

青少年該如何面對感情問題?

  對於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當面臨感情問題時,難免會不知所措, 「張老師」提供異性交往溝通互動3要、3不要供您參考:

一、戀愛中-互動3要

1、要經營:相愛容易相處難,愛是需要兩人願意共同經營。

2、要溝通:熱戀中的人除了情人節的慶祝外,更要重視平日彼此溝通、表達及培養良好的互動關係。

3、要學習:學習如何有效處理衝突,不流於彼此情緒或爭吵中。

二、失戀中-面對3不要

1、不要留念:避免接觸2人常去的地方或有紀念性的物品,讓自己經常陷入傷感情緒中。

2、不要獨處:盡量找朋友陪伴或參加團體活動,避免讓自己獨處,以免胡思亂想陷入死胡同。

3、不要傷害自己:相信感傷、不習慣是短暫的,自己若無法控制情緒,可以聯繫「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

 

  青少年在感情關係中要學習自我保護。對於男女雙方,在感情相處中要有基本原則及底線。孩子對性別的認知與認識是從父母身上學習而來,父母親對他的態度及父母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將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成為孩子日後與異性相處的基礎與起點。身為父母親,平日應多關心青少年的感情生活,遇有需要時歡迎尋求全省「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的協助,「張老師」將很樂意與您分享與討論。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