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Hot News

Hot News 最新消息

20220630
家庭關係-教養風格決定你們的親子關係107年

教養風格決定你們的親子關係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孩子說要去見網友,因為我反對了他跟我大吵一架,回家都不跟我說話我是擔心他會遇到壞孩子會被帶壞,並不是真的反對他交朋友,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能體諒當父母的苦心,還要用不跟我說話來對待我,請問張老師...我這樣是為了孩子好,處處為他著想,這樣有錯嗎?

 

  在張老師中心值班時,時常接到不少類似這樣的詢問電話,父母在電話那頭半指責、半無奈地訴說自己為子女的各種擔心與付出,卻得不到孩子認同與肯定的眼神,換來的卻是無情或冷漠的對待,讓自己心寒極了!急欲讓張老師當裁判員,讓張老師評評理~說誰對誰錯,也要求張老師提供一帖駕馭子女的良藥,希望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能體會父母的苦心並乖乖聽話!每每聽到如此要求,都不禁莞爾一笑,親子關係是否良好或孩子是否能乖乖聽話,豈非張老師的一口直言即可開出完美藥方的。

 

  在互動不佳的親子關係中,大多數可見的是父母一眛地希望孩子聽話就好,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有時也抱持著一種「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路還多」的心態來教育子女,這往往讓子女難以將內心真正想說的話表達出來,更遑論要真實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由於這樣從上而下、命令式的態度,只會讓孩子有被拒絕、不被肯定與尊重的感覺,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想再與父母溝通,因為不論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都有不被認可和允許的結果,因此,在孩子內心對這樣的互動模式逐漸有「習得無助感」並形成一道隱形的牆,讓彼此不僅有距離感也難以靠近,這種負向的溝通模式並且一再於親子互動中循環著,也就出現了上述案例中,父母自認是為孩子好,而孩子根本無感的現象。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同儕的需求會遠大過對父母的需求,從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發展自我認同的時候,極需與社會(學校也是小型的社會系統)做有意義的聯結,藉由同儕的認同來確認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以獲得團體歸屬感。因此,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有時會感覺到孩子似乎「翅膀硬了!」、「不再聽我的話了!」,而有些許生氣,甚至是產生失落感。其實,這也是孩子正在發展他自己的角色認同和尋找家庭以外的社會歸屬感而已。因此,這時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互動,才能推倒這道隱形的牆呢?!父母們不妨先檢視一下自己對子女的教養風格,再找出應對之道。

 

  根據研究,父母的教養風格可分為五大類,即民主型、溺愛型(又分放任和過度保護這二種)、專制型、忽視型和不一致型。

民主型

親子之間是相互尊重且是平等對待的,父母既能鼓勵子女亦能約束其言行。在民主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具有自信、自尊、自律與創造力,也擁有良好的環境適應力。

溺愛型

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關愛,但少對孩子有要求,此舉即放任教養,易形成孩子日後依賴、衝動、自私、少有耐心的現象;不相信子女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擔心孩子受騙、上當、吃苦,不僅常為孩子直接做決定也無止盡地滿足子女的要求,此為過度保護的父母,其子女的挫折容忍力不高,對他人的付出視為當然而少有感激,易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來行事。

專制型

該教養方式是以要求孩子無絛件的服從、無法接受孩子有自己的觀點,或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未考量孩子的個體差異,或是很少及時予以鼓勵和關愛,在專制型方式下長大的孩子,較易形成自卑、退縮、焦慮、不安或反抗的特質。

忽視型

忽略子女提出的需求,如被關懷、被支持,亦忽視對子女應有的行為規範,親子關係是疏離的。該類型教養下的孩子,對自己少有自我掌控能力,與他人不易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依附關係,進而可能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

不一致型

父母的教育方式未能一致,可能會出現雙頭馬車的教養規則,使得子女難以依循,也不容易與父母建立正向認同感。該類型的孩子,日後可能對他人會有安全感不足或對不同權威者有適應困難的現象。

 

  依據不同的教養方式就會教育出不同個性與特質的孩子,您是那一種教養風格呢?而您的孩子又是那一種性格呢?在這五個向度中,也許您在各向度中所佔比例不一,不過,時時覺察自己的教養風格再依孩子的氣質來「因材施教」,相信您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能越見明朗,亦能相處愉快!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