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父親節的溫馨祝福聲中,許多人感念父親的辛勞與付出,但也有一群人,在這個節日裡,感受到的卻是難以言說的沉重與矛盾。當「父愛如山」成為主流價值時,那些曾經經歷父職缺席、情感疏離,甚至言語或行為傷害的人,該如何面對這一天?「父傷」這個詞,說出了許多人不敢說出口的內心經歷,它不只是對一段關係的追問,更是對代間情感傳承與家庭角色重新思考的契機,父親節,除了感恩,也可以是一個療癒與覺察的開始。
「我做得夠好嗎?」、「我真的了解我的孩子嗎?」成為父親後,這些問題可能悄悄浮現在每位爸爸的心中,父職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充滿挑戰、也蘊藏驚喜。而在這個世代,當爸爸的方式變得更多元,對父親的期待也更為豐富,從過去以提供經濟為主的角色,轉變為情感參與者、引導者,爸爸們正走在一條重新定義自己的道路上。
有一個也許不常被提起,卻深藏在許多爸爸心裡的詞——「父傷」(father wound),那是成長過程中與父親之間未曾真正靠近的距離感,一種想了解卻無從靠近的遺憾。許多成年男性在成為父親之後,才驚覺那些未曾處理的情感,竟悄悄影響了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曾經,傳統的男性形象強調堅毅與沉默,父子間少有情感的交流,現在的你,或許也曾懷疑,自己的爸爸是否真的愛過自己;這些傷痕不一定顯眼,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如何成為父親,然而,正因為看見這些傷口,你才有機會去理解、修復、改變。這一代的父親,比以往更有機會成為「新參與型爸爸」——願意表達情感,也願意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刻。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那份距離感可能又再次出現,他們變得更獨立,不再像小時候依賴你,甚至開始挑戰你的規則與權威,但這不是惡化,而是一段自然的關係轉變。研究指出,在孩子成長為青少年(約13至18歲)期間,父母的支持若能持續穩定,而行為上的控制適度退場,將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邁向成熟。
這個階段,爸爸的角色格外重要,研究發現,若父親過度以情緒施加影響——例如否定孩子感受、要求他們遵從自己的想法——反而會增加孩子出現焦慮、憂鬱,甚至是攻擊行為的風險,特別是當爸爸對兒子的控制過多時,外化問題(如違抗、暴躁)也更容易出現;但相對地,當父親對孩子的生活展現出關心與了解,建立起信任與開放的對話關係,不僅能減少行為問題,也能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情緒與自信。
有時,你可能還在迷惘,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成為一個「好爸爸」,但其實當你開始願意聆聽、願意學習、願意面對內心的過往,你已經在進化成一個「夠好的爸爸」,這條路上沒有完美,但有真實、有愛,也有持續努力的你。你不再只是孩子生命中的陪伴者,而是他們人生旅程中的關鍵引路人,而這樣的你,正是孩子最需要的模樣。
有鑑於目前以男性為主的服務相對稀少,建構以男性為主體的支持系統具有發展潛力,也呼應性別主流化推動的核心價值,為此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自105年起,委託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承辦「男士成長暨家庭服務中心」,名為「城男舊事心驛站」。「城男」的服務致力於關注成年男性之身心健康議題,為一開放式服務中心,空間寬敞、設施完善,並提供講座、成長團體、心理諮詢及多元體驗活動等豐富資源,無論您希望獲取新知、結交好友、抒發情緒、尋求協助,或僅是想要片刻歇息,「城男」始終敞開大門,歡迎每一位需要支持的男性朋友走進這個充滿理解與陪伴的空間。期盼透過這些服務讓更多男性能被看見、被理解,也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