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兒童虐待事件層出不窮,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家內受虐兒少案件高達6080起,其中約兩成受害兒童為過動、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者。而在接受家外安置的受虐兒中,這類兒少比例更逼近三成,凸顯特殊需求兒童成為高風險受虐族群的嚴峻現實。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特殊發展狀況了解有限,當孩子出現無法控制的情緒或行為時,仍以一般孩子的標準教養,結果導致親子關係陷入膠著,甚至因無助與挫折感而動手打罵。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6%至8%的兒童有發展遲緩,而國內6歲以下兒童的通報比例僅4.3%,實際接受早療者更只有2.7%,顯示許多特殊需求兒童仍未被及早發現與介入。
所謂「特殊需求兒少」,並非一個明確的醫學診斷名稱,而是指在照顧過程中,孩子可能表現出不同於一般的需求或挑戰。這些特質可能包括情緒波動大、固著性高、難以接受變化、易分心或打斷他人等。常見的相關診斷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症、ADHD等,但每個孩子的狀況與需求皆獨一無二。
台北「張老師」社工呼籲,與其以打罵矯正行為,不如改用更合適的溝通與陪伴方式。例如,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說明行動步驟,幫助孩子理解當下能做什麼,而非只是告訴他「不可以」。同時,也應尊重孩子對身體界線的需求,避免強迫擁抱或牽手,尤其對觸覺敏感的孩子更需特別注意。
此外,建立一致且可預測的生活節奏,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重要關鍵。透過固定作息與提前告知行程安排,能減少孩子的不安與混亂;即便遇上突發狀況,也應給予孩子適應與緩衝的空間。
孩子的行為特質並非永遠不變,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是將他們放入一個固定的「模板」,而是要家長與孩子一同保持彈性,因應階段性的變化,找到彼此最適合的磨合與成長方式。唯有從理解出發,社會才能真正降低特殊需求兒少受虐的風險,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與尊重中長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親子關係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透過心中的梳理能夠幫助家庭改善親子關係,重建情感聯繫。通過專業的心理諮商,父母和孩子可以學會如何更好地溝通和理解對方,共同創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張老師」1980專線全年無休,當您在生活中遇到困擾時,歡迎撥打1980張老師輔導專線,或上「張老師」基金會官網https://reurl.cc/OGoaKy)進入網路輔導的聊天室,利用文字的方式與專業輔導人員進行即時溝通及諮詢,張老師陪伴您一起面對與您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