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原本是孩子們放鬆與探索的時光,但隨著網路社群平台盛行,虛擬世界的陷阱也悄悄張開網。近日有一名剛小學畢業的女童,便因在網路上結識「男友」而險些掉入詐騙陷阱,幸虧熱心店員與路人即時攔阻,才沒讓她再次匯出遊戲點數。雖然事件落幕於警方的溫情勸導與社會的善意協助,但問題的根源遠不止於一次轉帳。一個更大的問號也浮上檯面——當孩子在網路世界裡經歷情感、探索人際時,我們的家庭、教育準備好了嗎?
隨著社群平台與通訊應用的普及,青少年的交友早已從實體互動轉移至虛擬空間,他們透過一支手機就能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也能在聊天室裡傾訴、交心,甚至墜入情網。這種「隨時在線」的交友方式,便利卻也危險,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網路的匿名性很容易讓人卸下戒心,將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輕信的謊言當作真實。
然而,專家普遍指出,單靠禁止孩子上網、交友,早已不是有效的解方,強硬的管控只會讓孩子學會隱藏,反而讓風險悄悄擴大,比起責罵與限制,與其說「你不能做這些事」,不如說「我們一起來討論怎麼保護自己」。
「家庭中的信任,是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是否願意求助的關鍵。」一位青少年心理諮詢師這樣說。家長不必每天監看孩子的手機,但可以從日常對話中,溫和地詢問孩子最近看了什麼影片、在和誰聊天、是否有遇到什麼奇怪的訊息,這些不是盤問,而是讓孩子知道:家裡是一個可以說真話的地方。
此外,也應讓孩子知道,網路世界並不比現實更安全。透過真實案例,像這次女童險遭詐騙的故事,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人,你會怎麼做?」引導他們思考與判斷,而非單向地告誡。
當孩子計畫外出見朋友,家長與其禁止,不如陪著一起規劃,教他們怎麼報備行蹤、如何辨識陌生人的行為是否合理,甚至學會在危急時向誰求助,這些生活技能,是比任何一條家規都更長遠的保護。
網路詐騙、情感陷阱、個資外洩……這些風險永遠不會消失,但可以透過教育與陪伴,大幅降低孩子受害的可能,當父母選擇做孩子的同盟而非審判者,孩子才會願意敞開心扉,也才有可能在危險來臨時,第一時間說出:「我有事想跟你談談。」
網路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理解與尊重,是我們與他們同行的第一步,社會越進步,親子之間的關係就越應該「與時俱進」──因為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只是裝在手機裡的監控軟體,而是來自家裡那扇,永遠可以敲的門。
為幫助家長、教育工作者及助人專業人員更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時支持成人在育兒旅程中認識自我、獲得支持,「張老師」台北分事務所將自2025年9月起,舉辦一系列心理學親子講座。首場講座即聚焦於現代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網路與3C議題,將於9月11日(四)登場,由大學教授蕭富聰主講《腦弱練成術》,深入剖析科技產品對身心的潛在影響,引導父母重新思考數位教養的界線與智慧,共同為孩子打造健康的數位環境。
【即刻報名】: https://reurl.cc/GnMx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