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Hot News

Hot News 最新消息

20230324
自我探索(情緒練習)-後疫情時期的戰與逃的抉擇112年

後疫情時期的戰與逃的抉擇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張老師」您好:

  新冠肺炎的疫情緩和下來,許多的防疫規範也開始鬆綁,國內外旅遊復甦,小孩也穩定回到學校上實體的課程,大家好像也對疫情不再那麼的恐慌與緊張。但是很奇怪的是,明明疫情好轉了,生活也漸漸回到軌道上,照理來說應該很開心才對,可是心裡面卻還是緊張、煩躁,工作上與家庭上都很容易易怒、衝突不斷,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1980「張老師」輔導專線值班,發現在疫情趨緩的「後疫情時期」,生活雖然逐漸回到疫情前的樣貌,但民眾發現自身的情緒仍然還是處在焦慮、煩躁的狀態,甚至因為一些小事而發了很大的脾氣,傷了對方的心,也傷了自己的心。其實,不僅僅是疫情趨緩後的時期,民眾發現外在環境的好轉似乎沒有讓心理狀態也跟著好轉,反而更糟;有許多民眾也發現自己在面臨重大壓力事件之後,即便壓力解除了,自己的心情還是很低落、不安。明明事情好轉了,我應該要感到輕鬆、感到愉快的,卻仍在不安與焦慮中,面對這樣的自己,除了沮喪以外,更多的是困惑: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其實,我們對於周遭事物的變化是會感受到壓力的,無論這個變化是好還是壞,我們都需要去適應,因此,後疫情時期的變化,像是可以不用戴口罩、工作變得較為穩定、外出變得較少限制,這些看似「好轉」的改變,也都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習慣的,面對生活變化的壓力,會有緊張、焦慮的感覺是很自然的反應。

 

  此外,當我們在面臨壓力情境時,身體往往會出現「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不論是直接面對壓力的「戰」或是迴避壓力的「逃」,我們的身心都會進入高度戒備的狀態,交感神經的活躍使我們可能會出現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繃、感覺敏銳等變化,以保有面對壓力的能量。而當壓力事件解除或是趨緩後,我們得以進入「休息狀態」,此時副交感神經讓我們心跳放慢、呼吸減緩、肌肉放鬆,以恢復我們的能量。「戰或逃」與「休息狀態」的輪替,讓我們既能拿出能量面對壓力,又能夠休息恢復能量。這幾年的疫情期間,大多數人長期都處在「戰或逃」的高度戒備狀態,甚至可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狀態,導致身心都很疲憊,卻沒辦法休息。而當疫情好轉,壓力開始舒緩之後,我們本應作用的副交感神經無法順利發揮功能,沒辦法進入「休息狀態」,雖然腦袋知道現在是可以放鬆的時候,但身體彷彿還在戰鬥著:較快的心跳、較高的血壓、緊繃的身體、敏銳的感官,如此一來,好像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明明疫情好轉了,卻還是緊張、煩躁,容易因為小事而發了很大的脾氣。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意識到自己確實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我們可以檢視自己最近一個禮拜的狀態,是否容易有緊張、不安、煩躁、低落的感受,有沒有明明覺得自己應該休息,卻一直無法好好放鬆的情況。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確實有這樣的狀況時,務必告訴自己,「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當我們又再一次處在緊張、不安、煩躁的情緒時,請試著去感受自己的緊張,試著去感受自己的不安,試著去感受自己的煩躁,透過對自己坦承這些情緒,來接納自己的狀態,一旦這些情緒被接納了,就會變得較為緩和。最後,不妨在生活中試著練習看看:找出你所處環境的5種顏色(葉子綠、地板灰…),發現你所處環境的3種聲音(鳥叫聲、車聲…),體會你現在感受到的2種觸感(腳踩地板、手撐著臉…),每天練習數次,讓生活步調緩和,讓身體明白「我是可以休息的」。

  理解自己目前的狀態,試著接納自己的狀態,也允許自己好好的放鬆,是後疫情時代重要的功課。若發現自己仍然沒有辦法獲得改善,歡迎透過撥打1980專線,讓義務「張老師」陪伴您一起面對。

「張老師」1980謹覆

回到頂端